訂閱經濟火熱 形成消費新形態

近來又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「訂閱經濟」正在形成,國外有專門開設訂閱經濟的課程,而談訂閱經濟的書籍和文章也愈來愈多,到底什麼是訂閱經濟?跟過去的書報期刊訂閱又有何不同?筆者試著用簡單的角度來幫大家分析。 「訂閱經濟」與過去的書報訂閱不同的是,不只是固定一段時間收一筆固定費用,也就是並非傳統月租費的觀念(即使一樣是每月收固定費用),而是銷售觀念的轉變。過去的銷售比較偏一次性銷售,也就是產品銷售觀念,而訂閱制則是把一次性銷售變成是與客戶經營長期關係,透過「服務」來取代「產品」。

綜觀訂閱模式的核心,可視為一種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金融概念和利益關係。只不過伴隨時代的演進,企業提供的內容逐漸從「商品」過渡到「服務」,而消費者支付費用之後所得到的多半是該「商品」或「服務」的「使用權」,而非「所有權」。基於科技文明的進步與消費行為的更迭,現代企業和消費者也愈來愈青睞訂閱服務,而非傳統的買斷式交易。對消費者而言,可以用更低廉、合理的價格取得服務,是一件很划算的事;而對企業來說,也可以讓業者更專注於提供優質服務給客戶,而省去其他無謂的商品開發和資源耗用。

有些產業的商業模式本身即源自訂閱服務,例如電信業,現在通話、簡訊與上網吃到飽套餐已然成為標配。媒體業也快速轉向訂閱為主的商業模式。Spotify與Netflix翻轉了影音消費的方式;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,音樂產業的收入也在過去幾年開始重新攀升。知名新聞出版業的app也愈來愈受歡迎。例如紐約時報至2021年第三季已擁有近八百萬數位訂戶,2018年時則為四百多萬。亞馬遜被認為是全球性零售商,卻依賴其Amazon Prime訂閱服務作為主要獲利來源。另外,例如好市多,也透過會員制創造穩定的經常性收入,使它能提供更便宜的商品;好市多最大利潤來自於其會員的訂閱,而非其商品銷售。許多面向企業的產品也開始使用訂閱模式。例如開發者將軟體架設在自己的伺服器上,再允許使用者以訂閱方式透過雲端訪問軟體,所有用戶最終將使用同一個版本的軟體,並以同樣的價錢及時享受軟體更新。訂閱支出占企業IT支出的比例在過去幾年持續增長。資訊供應商也開始用訂閱制讓客戶訪問其資料庫,例如Bloomberg或Factset。

如今新的技術使幾乎所有產業都能提供會員服務。數據儲存成本的迅速下降和運算能力的提高,使企業能夠以非常低的成本提供消費者服務。同時,無所不在的線上服務讓消費者可以隨時與內容、服務甚至其他會員保持聯繫。另一個重要有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世代交替,因為千禧世代和Z世代往往比老一輩更熱衷訂閱和用戶計劃。消費者調查顯示,對年輕人來說,能一直獲得最新產品的承諾、缺乏相關的維護及環境問題,在購買決策上往往比傳統的所有權能發揮更大作用。

消息來源:動腦雜誌、世界公民文化中心、工商時報